-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在当今时代,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在为社会带来诸多便利与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系列负面影响。从数据隐私泄露到算法偏见引发的社会公平问题,从虚假信息传播扰乱社会秩序到就业结构变动冲击劳动力市场,这些负面效应亟待妥善应对。我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已逐步构建起一套政策法规体系,力求在推动技术创新与防范风险之间寻求平衡。
一、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
数据是人工智能发展的基石,然而大量数据的收集与使用也带来了严重的隐私风险。我国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明确规定了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原则与规范,要求其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公开收集、使用规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被收集者同意。这为人工智能企业在数据获取环节划定了基本界限,避免其过度收集用户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则从宏观层面确立了数据分类分级保护制度,对数据安全管理、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它强调保障数据安全,促进数据开发利用,要求人工智能企业建立健全全流程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数据的安全防护,防止数据泄露、篡改与丢失。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细化了个人信息保护规则,赋予个人对其个人信息的知情权、决定权、查阅权、复制权、更正权、删除权等一系列权利。针对人工智能领域常见的自动化决策,该法规定个人有权要求数据处理者予以说明,并有权拒绝仅依据自动化决策作出的决定,以此防范人工智能在用户画像、精准推送等应用中对个人权益的侵害。
二、算法监管与公平性保障政策法规
算法作为人工智能的核心,其公正性直接影响着社会公平。我国颁布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对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提出了多方面要求。例如,应遵循公平、公正、合法原则,不得利用算法实施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要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需定期审核、评估、验证算法机制机理、模型、数据和应用结果等,以确保算法的公平性与透明度。
在生成式人工智能领域,《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在算法设计、训练数据选择、模型生成和优化、提供服务等过程中,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产生民族、信仰、国别、地域、性别、年龄、职业、健康等歧视。这有助于避免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内容生成、决策辅助等应用中传播偏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内容管理与虚假信息防控政策法规
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存在虚假有害信息,对此我国制定了相应政策法规。《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要求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若制作、复制、发布、传播虚假新闻信息,应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标明 “虚假新闻” 字样。同时,深度合成服务提供者要建立健全辟谣机制,发现虚假新闻信息的,应当及时采取辟谣措施,以遏制虚假信息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也强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提供者和使用者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得生成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危害国家安全和利益、损害国家形象,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暴力、淫秽色情,以及虚假有害信息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内容,从而净化信息传播环境。
四、就业与劳动权益保障相关政策法规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导致部分岗位被替代,我国积极运用政策法规保障劳动者权益,促进就业结构调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等法律为劳动者权益保护提供了基本框架。在人工智能冲击就业的背景下,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企业开展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适应新技术岗位的能力。例如,通过提供培训补贴等方式,支持企业针对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需求,对员工进行编程、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操作与维护等方面的技能培训,帮助劳动者实现转岗再就业。
同时,政府积极推动新兴产业发展,创造更多与人工智能相关的就业岗位,如人工智能研发、数据标注、算法优化等。通过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研发投入,带动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拓展就业空间,缓解人工智能对传统就业岗位冲击带来的压力。
五、政策法规实施的监督与评估机制
为确保上述政策法规有效实施,我国建立了多层面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在监管主体方面,网信、工信、公安、市场监管等多部门依据各自职责对人工智能相关活动进行监管。例如,网信部门主要负责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对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合法性、合规性进行监督;工信部门侧重于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指导与管理,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公安部门则打击利用人工智能实施的违法犯罪活动。
在监督方式上,采用技术监测、定期检查、随机抽查、投诉举报受理等多种手段。通过技术监测,实时掌握人工智能企业数据使用、算法运行等情况;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对企业遵守政策法规情况进行实地核查;开通投诉举报渠道,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及时发现并处理违法违规行为。
此外,还注重对政策法规实施效果的评估。相关部门定期收集政策法规实施过程中的数据与反馈信息,对其在防范人工智能负面影响、促进技术健康发展等方面的成效进行评估分析。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完善政策法规,优化监管措施,提高政策法规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面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已形成涵盖数据安全、算法监管、内容管理、就业保障等多领域的政策法规体系,并通过完善的监督与评估机制确保其有效实施。但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演进,新问题将持续涌现,我国需持续跟踪技术发展动态,及时更新完善政策法规,为人工智能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使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人民福祉提升。
上一条 : 敲响警钟:涉密设备处理不当的泄密案例及处罚
下一条 : 筑牢保密防线:通用法律为国家秘密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