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咨询电话:0531-87973995
课程类别Product category
政策信息 policy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手机:
13241838330
电话:
0531-87973995
邮箱:
2087217266@qq.com
地址: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政策法规
当前位置:首页 > 政策信息 > 政策法规
保密政策法规条列针对的案件:敲响信息安全的警钟
发布时间:2025-06-12点击量:21

在当今信息时代,信息的快速传播与广泛应用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动,但同时也使信息安全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保密政策法规作为维护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个人权益的重要保障,在防范泄密风险、惩处泄密行为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从一个个因违反保密政策法规而引发的真实案件中,我们能深刻洞察到保密工作的严峻性与重要性。

一、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案件

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是严重违反保密法规的行为。2022 年,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宣判的被告人王林清受贿、非法获取国家秘密案令人触目惊心。王林清在他人唆使下,为获取凯奇莱公司与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西安地质矿产勘查开发院合作勘查合同纠纷一案的卷宗材料,采用借阅、骗取案卷材料后偷拍等手段,非法获取大量卷宗。经鉴定,其中 5 份材料属机密级国家秘密。他通过手机微信或电子邮件将这些涉密材料提供给他人,严重损害了国家利益。此类案件反映出部分人员为谋取私利,不惜践踏保密法规,利用职务之便或不正当手段窃取国家秘密,给国家安全带来极大隐患。保密法规明确规定,不属于国家秘密知悉范围内的人员,通过窃取、骗取、抢夺、购买等非正当途径获取并留存涉密载体,以及知悉范围内人员未经批准留存、离岗后未及时清退涉密载体等行为均属违法。这警示各单位必须加强对涉密载体的管理,严格限定知悉范围,同时强化人员的保密教育与监督,防止国家秘密落入不法分子之手。

二、违规处理国家秘密载体案件

在国家秘密载体的流转与处理过程中,任何违规操作都可能导致泄密。某事业单位新入职员工贺某,因对工作情况和保密法律法规缺乏了解,将 3 本秘密级汇编书籍交给保洁人员处理,最终书籍被当作废品卖到流动废品收购站。幸好保密行政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并收缴,但这一事件已构成严重违规。根据保密政策法规,国家秘密载体属于国家所有,应按规定配发或装备,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私自买卖、转送,且机关、单位须按规定和标准销毁国家秘密载体,严禁私自销毁。这起案件凸显出对新入职人员进行保密培训的紧迫性,各单位应确保每位员工,尤其是涉及涉密工作的人员,清晰知晓国家秘密载体的处理流程与要求,杜绝因无知而引发的泄密风险。同时,对于涉密载体的流向要建立严格的跟踪与监管机制,从源头到终端全流程把控,防止涉密载体失控。

三、不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案件

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无疑是将国家秘密置于极大的风险之中。2021 年,青岛市民贾某起诉青岛市黄岛区政府,缘由是黄岛区政府采用顺丰快递方式送达行政复议决定书等文件,而行政复议决定书可能涉及国家机关公文及相关秘密信息。普通邮政、快递、物流缺乏安全保密保障,无法确保涉密信息的安全传递,按照保密法规,在国内传递秘密载体必须通过机要交通、机要通信或指派专人传递。该案件表明,部分政府部门及工作人员对保密法规的执行存在疏忽,未能充分认识到信息传递方式不当可能引发的严重后果。这要求各级政府机关及企事业单位在信息传递过程中,务必严格遵循保密法规,根据信息密级选择合适的传递渠道,尤其是涉及国家秘密的文件,必须通过安全可靠的机要途径传递,从信息传输环节筑牢保密防线。

四、违规携带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案件

国家秘密载体出境有着严格的审批与管理规定。某海关在出入境检查时,发现某涉密单位高某准备携带出境的公文包内有秘密级文件。经调查,高某作为境外援助项目考察工作人员,虽因工作需要携带该文件出境,但未按规定办理许可证及相关手续。此类行为违反了保密法规中关于寄递、托运国家秘密载体出境,以及未经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的禁止性规定。向境外传递秘密载体,应按国家规定办理,外交信使能到达的地方须由外交信使携运,特殊情况需自行携运出境的,必须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确保秘密载体始终处于有效控制之下。这警示涉密单位在派遣人员出国工作或参与境外活动时,要提前做好涉密载体出境的审批与指导工作,出国人员也应主动了解并遵守相关规定,避免因违规携带涉密载体出境而触犯法律,给国家带来损失。

五、利用非涉密系统处理国家秘密案件

使用非涉密信息系统、非涉密信息设备存储、处理国家秘密,会使国家秘密失去有效保护,极易造成泄密。2021 年 3 月,有关部门发现某涉密单位领导秘书程某,在连接互联网的非涉密计算机中存储、处理多份涉密文件扫描件。这一行为严重违反了保密法规,因为非涉密信息系统一旦连接互联网,就如同敞开大门,让国家秘密暴露在各种窃密风险之下。保密法规明确禁止使用非涉密信息系统、设备处理国家秘密,旨在确保国家秘密处于安全可控的环境中。各涉密单位应加强对信息系统和设备的管理,严格区分涉密与非涉密系统,对涉密计算机、存储设备等进行物理隔离,杜绝在非涉密环境中处理涉密信息的行为。同时,要定期开展保密检查,及时发现并纠正违规操作,防止因一时疏忽导致国家秘密泄露。

这些违反保密政策法规的案件,每一起都给国家、集体或个人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敲响了信息安全的警钟。它们提醒我们,保密工作无小事,任何一个细微的疏忽都可能引发严重后果。从个人层面看,要增强保密意识,认真学习保密政策法规,严格约束自身行为;从单位层面讲,需加强保密管理,完善保密制度,强化人员培训与监督,定期开展保密检查与风险评估;从社会层面而言,应营造重视保密工作的良好氛围,加大保密法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保密素养。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严格遵守保密政策法规,才能有效防范泄密风险,维护国家信息安全与社会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