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保密,这一古老而又常新的课题,贯穿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始终,与国家的兴衰、社会的稳定以及个体的权益息息相关。它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在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并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演变发展,逐渐形成了如今严密且完善的体系。
一、早期文明与国家初创时的保密需求
在人类早期文明阶段,当部落、城邦开始出现,简单的保密意识便已萌芽。那时,部落之间为争夺有限的资源时常发生冲突,部落内部的重要决策、资源储备地点等信息,一旦泄露给敌对部落,可能导致整个部落陷入生存危机。比如,在狩猎采集时代,知晓特定季节某片山林中丰富猎物分布地点的部落成员,会对这一信息严格保密,以防其他部落抢占资源。这可以看作是保密行为的原始雏形,其目的单纯而直接,就是为了保障本群体的生存与发展优势。
随着国家的逐渐形成,保密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以古代中国为例,夏朝时,太史令将 “图法”(即国家重要典志、档案)“宫藏”,这是我国古代对公文保密的早期实践。商朝设立守藏史负责保管公务文书和典册,还出现了秘祝这一官职,专门处理政务和军务秘密,兼负保密职能。到了周朝,继承商朝传统,将文书正本收藏于天府 —— 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中央档案机构。在西方,古埃及、古希腊、古罗马等文明中,也存在类似对重要信息的保密举措。古埃及法老的陵墓建造位置、内部结构以及陪葬珍宝等信息,被严格保密,以防盗墓贼觊觎。这些早期国家的保密行为,主要围绕政权统治的稳定、重要资源的掌控以及宗教仪式的神秘性展开,保密范围涵盖政治决策、军事计划、宗教机密等关键领域,为后续保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封建王朝时期保密的发展与完善
封建王朝时期,随着国家治理体系的日益复杂,保密工作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完善。各朝代纷纷制定严格的法规制度,规范信息的保密与管理。
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律法严苛,对泄密行为零容忍。在公文管理方面,《行书律》对公文收发作出细致规定,要求 “行传书,受书,必书其起及到日月夙暮”,详细记录公文收发时间,确保传递流程可追溯。对投递员也有严格要求,“隶臣妾老弱及不可诚仁者勿令”,防止因人员失误或品行不端导致泄密。对于拆看或伪造文书等泄密违规行为,惩罚严厉,如 “发伪书,弗知,赀二甲”,未能察觉伪造文书者罚二甲,若故意为之则刑罚更重。在档案管理上,档案存放于特制禁室,私自进入禁室偷看档案、改削档案者,“罪皆死不赦”。秦朝通过这些措施,构建起了较为严密的保密体系,维护国家机密安全,巩固中央集权统治。
汉朝在秦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明确设立漏泄罪(泄密罪)与刺探尚书罪(窃密罪),处罚手段残酷。《汉书》记载,淮阳王舅张博、魏君太守京房因 “窥道诸侯王以邪意,漏泄省中语”,被处以腰斩与弃市的酷刑;楚相宋登因漏泄省中语下狱自杀;陈咸同样因漏泄省中语下狱,后虽免死,却遭受髡刑并服城旦苦役。这些案例彰显了汉朝对泄密行为的坚决打击,通过严厉惩处警示官员严守机密,保障朝廷政令、决策等核心信息的保密性。
唐朝法制高度发达,保密法规体系趋于成熟。《唐律疏议・职制》明确 “事应密” 原则,界定国家秘密范围与涵义。密级划分为 “大事应密” 和 “非大事应密”,依信息重要性与泄密后果严重程度量刑,大事应密者处绞刑,非大事应密者处徒刑一年半,且向外国人泄密处罚更重。在责任划分上,以 “初传者” 为主要责任人,“传至者” 为次要责任人,处罚有别。即便不知传播内容涉密,也可能受罚,如 “即转传大事者,杖八十;非大事者,勿论” 。《杂律》规定偷看工作秘密杖六十,偷看国家秘密则面临流放或徒刑,误看也会从轻处罚;《卫禁律》对防间谍不力者给予刑事处罚;《擅兴律》规定战时向敌人泄露征讨消息,泄密者斩,妻儿流二千里,非征讨时从事间谍活动或传递情报等行为,涉事者绞刑。唐朝从多个法律维度构建起对泄密行为的全面惩治体系,涵盖军事、政治、外交等领域,确保国家秘密安全。
宋元明清时期,保密制度在传承中继续创新发展。宋朝在军事保密通信方面独树一帜,强敌环伺的复杂环境下,出现了用于军事保密通信的代码。《武经总要》记载,北宋进士曾公亮搜集 40 个常用军事短语并进行顺序编码。军队出征前,指挥机关将密码本发给将领,并约定用一首不含重复文字的 40 字五言律诗与密码相对应。假设双方以唐代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作为解码密钥,如果军队需要补充粮食,前方将领就从密码本中查出 “请粮料” 的编码(第九),再将诗中的第九字 “五” 写到普通公文中并加盖印章,后方指挥机关接到公文后便能知晓前方缺粮草。元朝在军事保密上特色鲜明,多次统计军队人数却不留下大致数字,因兵籍 “汉人不阅”,即使枢密近臣,除长官一二人外,其他人也不得与闻军队机密。明朝创立 “锦衣卫” 制度,锦衣卫从事保卫皇帝、暗护忠良、刺探倭寇等工作,其内部上下之间绝不互通消息,监视对象一旦发现,自己就要被替换或者自杀,避免情报泄露,极大地强化了对朝廷机密的保护。清朝开创 “密奏” 制度,对密奏的保管与传递制定更高标准、更严要求,密奏需经特定渠道呈递,由皇帝亲自拆阅,过程严格保密,一旦发现密奏内容泄露,涉事官员将遭受严厉惩处。
三、近现代保密的变革与转型
进入近现代,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战争形态的演变,保密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挑战与机遇,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与转型。
在战争频发的近现代,军事保密的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两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国为获取战争胜利,在情报保密与反间谍领域展开了激烈较量。密码学得到了极大发展,从传统的简单加密方式逐渐演变为复杂的密码系统。例如,德国在二战期间使用的恩尼格玛密码机,通过复杂的机械结构和加密算法,对军事通信进行加密,给盟军的情报破译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同时,各国纷纷加强对军事基地、武器装备研发、作战计划等核心军事机密的保护,建立起严格的保密审查机制与安全防护措施。
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进,国家经济活动日益复杂,商业秘密、工业技术秘密等经济领域的保密需求也日益增长。企业为保护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对产品研发资料、生产工艺、客户信息等进行严格保密。例如,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美国的钢铁、石油等大型企业,通过制定内部保密制度、与员工签订保密协议等方式,防止商业秘密泄露给竞争对手。同时,各国政府也开始重视对国家关键产业、经济政策等信息的保密,以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与稳定。
在政治领域,随着民主制度的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复杂化,国家间的政治博弈更加激烈,政治机密的保密工作愈发重要。政府决策过程、外交谈判内容、政党内部策略等信息,一旦泄露,可能引发政治动荡、外交危机等严重后果。例如,冷战时期,美苏两大阵营之间的情报战激烈,双方都致力于获取对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核心机密,同时全力保护本国机密不被泄露。
四、当代保密在科技浪潮下的新态势
当今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席卷全球,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给保密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一方面,信息传播的速度、范围和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大数据时代,信息在网络空间发布、传播渠道愈发丰富多样。社交媒体帖子、网络论坛讨论、博客文章、新闻报道、卫星图像等开源信息,获取成本低且包含大量有价值的数据和情报,可能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网络窃密的重要来源。例如,个别户外爱好者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以涉密敏感禁拍区域为背景的图片博取眼球,这种行为不仅严重扰乱涉密敏感区域管理秩序,还可能被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对国家安全造成危害。同时,一些机关单位在信息公开时,由于管理缺失、工作人员保密意识不强等原因,致使采购内容、采购用途等违规公开或在公开招标文件中标注涉密技术参数,将涉密文件上传至公开网站,导致失泄密事件发生。
另一方面,新兴技术为保密工作提供了新的手段与方法。量子通信在安全性方面拥有传统通信方式难以比拟的优势,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独特魅力。现有的成熟的量子通信技术往往使用量子密钥分发技术保护密钥分发过程。相比于使用宏观物质作为信息传递介质的传统通信手段,量子通讯大多采用光子作为信息传递的介质。这就意味着窃听者不能通过对一个未知的量子态复制的方法获得通讯的信息。其次,当窃听者企图识别未知的量子态的时候,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保证了窃听者都无法得到准确的信息,最后量子态的测量塌缩假设导致任何试图直接窃听的行为都会留下痕迹。现有的 BB84、B92、BBM92 等量子密钥分发协议提供了多种可行的量子密钥分发办法。在一次一密的模式下,我们使用量子密钥作为一次性便签密钥,结合对称密码算法将待传递的信息加密为密文,再使用传统信道进行密文传输。与此同时,每一条信息都使用一支全新的量子密钥进行加密,每支密钥不重复使用,用完即弃。此外,人工智能技术也可用于监测分析网络信息,及时发现泄密风险;区块链技术则能保障信息存储与传输安全。
为应对这些挑战,当代各国不断完善保密法律法规体系,加强保密管理与监督。我国高度重视保密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已由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于 2024 年 2 月 27 日修订通过,自 2024 年 5 月 1 日起施行。新修订的法律在定密管理、涉密人员管理、网络保密管理、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等方面进行了强化,进一步明确了国家秘密受法律保护,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人民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它社会组织以及公民都有保密的义务。相关单位从源头加强信息公开管控,严格落实保密审查制度,严禁公开涉密信息,实行非密敏感信息分类分级保护。网络平台也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加强信息流转全过程管理,健全内容审核机制,采编要合规、发布要脱密、转载要审核。广大公民也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警惕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在涉网行为中保持清醒、谨言慎行,防止成为境外间谍情报机关获取开源情报的源头。
从人类早期文明的朴素保密意识,到封建王朝时期保密法规制度的不断完善,再到近现代保密在战争、经济、政治等多领域的深刻变革,以及当代在科技浪潮下的创新发展,保密工作始终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它在保障国家主权、安全与发展利益,维护社会稳定,保护个人与组织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未来,随着科技的持续进步与国际形势的不断变化,保密工作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与机遇,也必将在不断适应与创新中,继续守护着人类社会的安全与发展。
上一条 : 探秘原始部落的保密密码:生存与传承的隐秘力量
下一条 : 溯源泄密法规之滥觞:西周保密体系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