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手机:
- 13241838330
- 电话:
- 0531-87973995
- 邮箱:
- 2087217266@qq.com
- 地址:
- 山东省济南市槐荫区青岛路与齐州路中建锦绣广场2号楼1209室
在当今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国家秘密安全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任何形式的泄密,无论有意或无意,都可能给国家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而在众多可能引发泄密的因素中,特定人群由于其所处环境、岗位特性以及个人特质等原因,更容易成为泄密事件的 “导火索”。深入剖析这些易泄密人群,对筑牢保密防线、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
一、基层工作人员:信息公开的 “隐忧者”
自《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以来,信息公开在基层广泛推进,但这也为泄密埋下隐患。部分基层机关单位对信息公开平台管理松懈,工作人员多为兼职,精力有限,难以严格执行保密审查程序。例如,某县委值班室工作人员王某,收到省委下发的秘密级密码电报后,违规复印并遮去密级标识,随后该复印件被上传至该县党政门户网站,导致泄密。此类事件反映出基层人员对保密规定执行不力,对密件敏感度低,在信息公开与保密的天平上,轻易偏向了公开一端。
二、借调人员:保密管理的 “边缘人”
各级党政机关常借调人员应急,这些人员虽临时工作,却可能接触国家秘密。然而,不少用人单位未将其纳入保密管理范畴。如 A 市某民营工程管理有限公司员工陈某,借调至国资委信访科工作时,因对涉密文件感兴趣,用手机拍摄并通过 QQ 传递给朋友,后被广泛传播,造成泄密。陈某案例凸显借调人员因缺乏保密培训,保密意识和常识匮乏,在好奇心与不当社交驱使下,极易成为泄密源头。
三、服务外包人员:涉密场所的 “潜伏者”
涉密机关、单位服务外包现象普遍,保洁、安保、设备运维等外包人员长期在单位办公,接触国家秘密机会增多。若单位对其管理不善,易引发泄密。某重要涉密单位将办公楼物业管理外包,未对物业公司进行保密监管,保洁员段某借此主动联系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偷拍、盗取国家秘密提供给对方,造成重大失泄密。此外,资质审查不严也致隐患,如无保密资质公司骗取机关单位信任承包档案数字化业务,员工窃取涉密文件出售。
四、互联网活跃群体:网络窃密的 “目标者”
互联网时代,境外间谍情报机关利用众包模式等手段,针对频繁活跃于网络社交平台、求职网站的人员实施窃密。他们发布 “高薪兼职”“信息采集” 等诱人任务,诱导这些群体提供敏感信息。在军事禁区、重点实验室等敏感区域周边工作、生活的人员,以及高校师生、科研机构工作人员,因能接触到涉密信息或科研成果,成为重点诱捕对象。例如,A 公司以汽车智能驾驶研究为由,将测绘项目多次外包,最终获取我国大量测绘数据,其中多项属于国家秘密。此类案例警示互联网活跃群体在利益诱惑面前,一旦放松警惕,就可能沦为境外势力的窃密工具。
五、心怀不满与利益熏心者:内部泄密的 “背叛者”
部分因个人利益未得到满足而心怀不满的人员,容易在冲动之下做出泄密行为。某军队单位干事孙某,因职级未如期晋升,从单位机要室窃取机密级国家秘密拍照上传到百度贴吧,以发泄愤怒。还有一些人则完全被利益驱使,如解放军某部退休干部程某,为帮助子女赴某国留学,主动向该国情报机构提供国家秘密,换取子女留学签证。这些人将国家秘密作为谋取私利的筹码,全然不顾国家利益和法律后果,成为内部泄密的高危人群。
六、防范举措:织密保密 “安全网”
面对这些易泄密人群带来的严峻挑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以防范。对于基层工作人员,要加强信息公开平台管理,严格保密审查流程,开展常态化保密培训,提高其保密意识和业务能力。针对借调人员,用人单位应在借调前严格审查,借调期间加强保密教育与监管,签订保密承诺书,对不适岗人员及时退回。涉密机关、单位要强化对服务外包人员的管理,严格审查外包公司资质,明确保密要求,加强日常监督。对于互联网活跃群体,需加大网络安全宣传力度,提高公众对网络窃密风险的认识,同时加强对网络平台的监管,斩断境外势力的窃密黑手。对于心怀不满和利益熏心者,一方面要完善内部管理机制,合理解决员工诉求,另一方面要强化法治教育,让其深知泄密的严重后果。
国家秘密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石,易泄密人群犹如隐藏在暗处的 “雷区”,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泄密危机。只有精准识别这些人群,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才能有效织密保密防线,守护国家秘密安全,为国家的稳定发展和长治久安提供坚实保障。
上一条 : 溯源泄密法规之滥觞:西周保密体系探微